不是业内人士,只是知些皮毛。听做营销的朋友聊广告宣传,讲软文和硬广,突然一句感叹:“现在主要还是硬广的天下,软文难搞,容易吃力不讨好,不少人还是相信硬广的效果。”
作为体验者,多少有些感触,比如电视上的广告,虽然看到就想换台,可终究是看到了;比如报纸上大片的广告、图片,躲也躲不掉;比如看视频什么跳出来的东东,就算你讨厌,总归是记住它了。这都是硬广吧!无处不在。印象最深少不了: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。”的脑残广告,是成功的典范,也是脑残的典型,因为它目的达到了,效果非常好。从商家的角度来想,硬广实在惹人喜爱,就因为它简单直接,单刀直入一针见血,岂不快哉?
可硬广硬了那么久,遭人厌烦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,尤其对挑剔和缺乏耐心的新生代而言,明目张胆的咋呼未必能博得认可。这算是软文,或者软广告的机会吧!绵里藏针的软文和软广告,做的是引导,不经意间就让人记住了某些东西。印象里搞得挺好的应该开心网里的一些游戏,因为玩过抢车位之类的东东,不经意间就记住了一些汽车的品牌,倒过来想,不得不佩服这个软广告。相似的例子应该还有很多,却说不上来,毕竟自己不太专业吧!对于有些新品牌的认可,比如凡客诚品和优衣库的服饰、一些书籍、产品的应用等等,想来是受了软文或者软广告的影响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,这似乎就是软广告的好处了。
说电视节目、电影中的植入广告也属于软广告,我相信,可看了不少国产电影和外国电影,我更相信软广告的说法在国货之中有些过分。《唐山大地震》被说成是两个寂寞女人和剑南春的故事,一点不假,因为这广告植入得太生硬了。倒是这部电影为唐山打了个软广告,就像《疯狂的石头》为重庆打了个软广告一样,这般后知后觉倒也奇妙。可有多少人能对这后知后觉有把握呢?是不自信,抑或其他?这就不知道了,能看到的是太多的霸王硬上弓,难免不伦不类惹人诟病的结果。
或许是我们的社会习惯了太久的行政命令,或许是我们的发展使得文化有些脱节,又或许是对于结果过于看重乃至急功近利……在广告的软硬体现上,是一种表现。说软文不好做、客户不了解,是危,也是机,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硬广告开始遭人厌烦的时候,该是转变的节点了吧!
业外小人的一点随想,又该贻笑大方了。
评论